勝利校區前方的舊總圖書館落成於1959年,是戰後美援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現代主義建築之一。其外觀如方盒子,在形隨機能的現代主義設計概念下避免任何裝飾元素,強調簡潔的水平與垂直線條,呈現具比例與尺度美感的幾何造型。
舊總圖書館配置於今勝利校區。由於當時成大僅有兩個校區,在成功校區基本上缺乏發展腹地的情況下,勝利校區在1956 年已成為成大最大的宿舍群。新圖書館配置於舊校區的教學區與新校區的宿舍區之間,大致上即位於學校的中心地帶,為相當合適的地點。且根據舊總圖書館設計圖面可知,規劃當時已預留未來擴張的敷地,即 1976 年增建後館的位置。由於圖書館藏書量必然會增加,Burchard 在 1949 年的著書中建議理想的大學圖書館擇址,是選擇一處將成為校園中心且可擴張的基地。舊總圖所在基地乃非常符合這樣的條件。
成大舊總圖書館的建築特質,既有研究已指出其具備現代主義國際式樣特 徵,包括(1)簡單的幾何、非對稱建築量體、(2)將立柱自外牆向後退縮,成 就大面積的水平開窗、(3)以樑版構造呈現輕盈、具構築性的樓梯構造等等。
舊總圖書館採用 T 字平面,該平面為該時代圖書館常用的平面之一。於 T 字平面的兩個軸帶分別配置閱覽室及書庫,將閱覽室配置於正面, 書庫配置在後側突出於建築物之外,在閱覽室與書庫之間配置借書處。其優點可確保各空間的通風、採光,並預留可擴張的空間。缺點是閱覽區與書庫距離較遠,書庫若採取開架式借閱,不利於讀者在書庫內部活動、調閱圖書。且圖書館一旦面臨擴建,書庫空間基本上無法作其他機能使用。
T 字形的舊總圖書館乃將以閱覽室為主的東、西向長軸位於建築物的正面,面向南、北兩側;以書庫為主的南、北向短軸位於後側,面向東、西兩側。在 1959 年〈臺灣省立成功大學校刊〉關於新建總圖書館的報導中已點出這個基本配置的好處,位於長軸的閱覽室南、北兩向採光通風佳,於立面開設大面積 水平開窗、南側於窗戶上緣裝設水平金屬遮陽版;位於短軸的書庫於東、西側裝設垂直遮陽版,既可避免陽光直射,仍可適度保持室內的通風與採光,以利圖書保存。
在長、短兩軸分別作為閱覽室、書庫的基本配置架構下,短軸的書庫側於最下層配置辦公室(包含辦公室、 館長室、裝訂室等空間),辦公室上方即為四層樓書庫。一樓辦公室於西側設有開門,為圖書館員的主要出入口。二樓書庫的外側為借書處,二樓是這座圖書館建築的主要樓層,借書處的前方即為長軸的入口大廳。二至五層的書庫內設有機械動力垂直送書梯一座,位於書庫區的最北側,即於二樓的後側,藉由該送書梯可加快圖書調閱服務。
美援時期成大與美國普渡大學進行交流合作,因引入大量的圖書資訊介紹較新的建築觀念,使得現代主義成為1950年代後期的教學與建築主流。除了舊總圖書館之外,包括芸青軒,以及已拆除的學生第三餐廳、成功校區活動中心等,均為典型的現代主義建築。其中,舊總圖書館為本校建築工程學系王濟昌、吳梅興、謝永溪、陳萬榮...等多位教授與普渡大學土木系傅立爾、宋乃聖教授合作的具體建物,表徵兩校合作的成果。
在1975年增建後棟,圖書館服務於2001年遷至了成功校區的新總圖書館,原閱覽室改為自修空間,因而被稱為K館。前棟在2016年被登錄為台南市歷史建築,修復後作為「成大未來館」,至於後棟則拆除改建為「旺宏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