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敘事

學生社團群像

一、社團類型與發展脈絡

前言:社團發展概況

日治時期本校社團已頗活躍,分為學藝、武道、運動、球技、航空等五大部。戰後增加團康與聯誼等屬性,約1960年代前後分類漸定型;有學術、學藝、服務、聯誼、康樂等類別,較日治時期更多元。除各系學會之學術性社團,尚有「學藝」性如攝影社(1956)…;「服務」性如西沙社(1953);「聯誼」性如僑生聯誼會(1953);「康樂」性如登山協會(1959)、騎射協會(1958)、棋橋社(1953)…等等。

學術性社團較特殊的如愛迪生科學研究社,對思辨影響深遠的滔滔社、三民主義研究社,及留下經典相片的攝影社。19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推波助瀾,本土特色社團增加。1980年代政治氛圍漸開放,思想性社團大量出現。1996年,社團分成綜合、康樂、體能、學藝、服務、聯誼等六類,沿用至今。2000年後,康樂與聯誼性社團蓬勃發展。依資料統計,成大曾創立的社團高達340餘個,足見社團的重要性及學生積極參與的活力。

類別與特色

日治時期:強調體能與軍國色彩

高工時學藝部多舉辦靜態活動;武道部以劍道、柔道,相撲等武術類為主;運動部除田徑、游泳等運動外,也包含登山、露營等項目;球技部涵蓋棒球、足球、橄欖球、籃球、排球等球類運動;航空部進行輕滑翔機駕駛訓練。以體能性為社團主流。社團中航空部最特殊,高等工業學校在臺灣最早設立航空部,其水準即使在全日本帝國也堪稱一流;隨著戰爭爆發,單純的學生社團亦不免受軍國主義影響,沾染軍事化色彩。

戰後自治會及聯誼與團康

戰後本校改制為省立工學院,由訓導處統籌社團,此時學生組織自治會,張駿五訓導長曾於自治報創刊號勉勵社員「自治是立身的基本條件」;王石安校長則題以「先有守法精神,然後才能護民主;先有自治能力,然後才能講自由;…」。此時,曾有社團兼具多種性質,如學生班代表會、騎射協會臺南市分會、藝風社、中國青年登山協會成大分會、西莎社、群力社……等,其中增加不少聯誼與團康類社團。

康樂類別曾包含體育性社團,後獨立為體能性;此類除球類運動外,較特殊的為武術性社團,早期如國術研究社,後增加了跆拳道社、太極武學社(1979)、劍道社(復社)、空手道社等社團。康樂性社團在1970年代前後以傳統類型為多,如土風舞社,然,1990年代之後,開始有多面向的發展,如熱門音樂社、魔術社,及近期的流行的音樂歌唱社、爵士樂社,與嘻哈文化研究社等。

藝文與傳統文化

此類社團較多直接以活動作分類,如平劇研究社(研究平劇)、工院合唱團(歌詠)、成功話劇社(演劇)、黑白攝影社(研究攝影)、美術研究社(美術研究)、中國青年寫作協會工院分會(寫作)等社團。1980-90代仍多傳統文化社團,如園藝、陶藝、中國結等社;同時期也出現新視覺藝術社團,如漫畫、動畫、電影映像等社。近年學藝性社團更趨多元,如餐飲廚藝社、火舞社、文學創作社等都歸屬此類。

學運之衝擊

1993年學生會成立,象徵學生自治的確立,1990年代初,因野百合學運,思想性與參與學運之社團仍頗為活躍,但在1990年代後期,隨著政治與社會風氣逐步開放,較具政治色彩之社團逐漸淡出,學生自治組織與校友會等聯誼性社團則逐步增加。從社團發展脈絡觀之,隨著時代的變遷、環境的發展、與社會需求的轉變,社團除了數量不斷增長,其類型也隨人類知識體系的成長,與對環境的認知、而愈趨多樣。

二、大時代的影響力與社團之興衰

前言:大時代的脈動

國際局勢、國內政局等大時代脈動,牽動政治、社經、文化等各面向的發展,影響所及,即使具有超然學術地位的大學,亦難置身事外;戰後的歷史進程,顯現時代重要的轉折點,對學生社團的興衰亦產生重大影響。

社經與政治之衝擊

228事件

戰後初期,本校學生自治會成立,應為最早的全校性學生自治組織,委員及會長由各科系提名表決產生。1947年228事件爆發,期間學生自治會召開學生大會,痛批時政,且因在日治時期受過軍事訓練,故學生出面協助台南市維安。3月中旬軍隊進入校園收繳武器,逮捕教授與學生,學生自治會被迫解散,標榜學術自由的大學亦難免於政治力的介入。

保釣運動

1971年4月,美國將釣魚台主權交付日本,引發臺、港群情激憤,2000多名留美學生上街抗議,台大、成大等校學生也發起遊行,要求美國收回決議。政府為換得日本在聯合國的支持而冷處理,導致學生不滿,反轉為反美情緒,啟發知識份子重視社會問題。運動發酵,悠悠社曾因社員參與保釣,被迫解散,後由社員另創成大服務團與慈幼社。救國團帶領學生轉移注意力,至原住民部落交流、課輔與體驗,此類社團如山地服務隊等湧現。

黨國體制鬆動與異議性社團發展

1970年代後之黨外運動已孕育民主土壤,知識分子追求民主也在校園中萌芽。1986年代表性異議社團經緯社終於申請設立成功。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學生運動突破藩籬,經緯社、西格瑪社、臺灣鄉土研究社、臺灣歌謠研究社、台語文研究社等思想與本土性社團經常舉行活動,1989年5月4日(馬哲儒校長任內)發起聯合遊行,是戰後成大學生首次自發且合法集會遊行,具劃時代意義。

設置民主牆

1989年6月,經緯社與西格瑪社在大學路設置民主牆,讓全校師生皆有暢所欲言的言論自由。1990年3月野百合學運,校內異議性社團在大學路民主牆張貼公告,發表演說、呼籲學生支持,也動員北上支援,其和平理性的訴求,成為社團運動中值得關注的力量。

社團經營與申請之關鍵背景

資訊文化與網路科技的影響

大時代背景除影響社團的興衰,社團經營與申請,同樣受特定時代氛圍與因素之力量所形塑。時代因素對社團經營最直接影響,展現在參加人數的減少上;彙整過去天文社社長之訪談紀錄,如陳述2003年左右的學生曾不大熱中社團活動,應與網咖及個人電腦漸普及、網路速度提升有關。許多學生的休閒是待在家中或宿舍裡上網、打電動,參加社團的意願低落,即便參與活動,也缺乏經營意願,在當時是社團經營普遍的困境。

商務發展之影響

從特定申請書可察覺時代發展下新型商務模式的出現,如1988年成立的證券實習研究社,即可能與當時開放證券經紀商執照申請有密切關係。1988年成立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1990年成立遠期商品研究社,反映臺灣市場與世界接軌的現象。2018年區塊鍊研究社的成立,顯現成大學生對新商務模式的與時俱進。

電腦網路科技之影響

經濟蓬勃發展的影響亦反映在申請書中;社經改善,學生使用汽機車比例提高,1989年提倡正確使用汽機車與環保意識的機動車研究社成立;1985年成立的環境保護社,突顯工商業發展是犧牲環境所換取。1995年因電腦網路科技迅猛發展,電腦網路愛好社成立。2001年電子商務研究社,則建基於網路科技與商務的結合。1980-90年代社會漸開放,部分被壓抑的興趣類型,如視聽研究、動畫、漫畫、熱門音樂、映像等社陸續成立。

社團申請書反映舊時代特色

舊時代氛圍

如下社團,其申請書或組織章程則反映了舊時代特色,如1958年成立的騎射協會,宗旨之一是「強身報國」;1960年成立的柔道社,則是「本社以提高國民體育健全運動,奉行三民主義培養學生克己耐勞,誠實正義之武德,陶冶高尚人格,以期...」;1973年跆拳道社,也出現:「為響應 總統及蔣院長號召……,加強戰鬥技能訓練,以為反攻復國之準備誓詞:我們學習跆拳道……愛護國家,效忠領袖,主持正義……。」等等。1979年天文社提出申請時尚處戒嚴時期,則見:「近年來,共匪處心積慮地以發展尖端科學為其統戰手段。在天文學方面,不惜壓榨老百姓發射人造衛星、製造巨大望遠鏡,而使成就超越我自由基地,並促使國際天文聯合會考慮排我納匪案。今日,若不再發展最古老的中華文化-天文學,則不僅是科技之停滯,更是我們的國恥。」社團宗旨用語多呈現當代氛圍,今日反觀或許難以想像,亦顯現學生敏銳察覺時代氛圍,順勢而行,以利社團申請成功。

政治氛圍

1971年成立自治性質之「學生活動中心」組織,中心主任由課指組主任兼任,下設由學生擔任的總幹事團,此時期雖然發生對社團活動影響甚深的保釣事件與成大共產黨案,但因黨外運動持續進行,已為日後異議性社團的出現打下基礎。1980年代,因美麗島事件等一連串重大政治事件,遭受國內外輿論壓力,出現挑戰威權的思想性社團,追求自由等主張大幅增長。

社團的多樣性

成大橄欖球隊

成大橄欖球隊可溯自高工時期,當時已相當盛行,戰後持續發展,除屢次在校際征戰中取得佳績,全國性甚至國際性比賽,成橄隊員也常獲選出賽,可知成橄實力。橄欖球靠合作達陣得分,強調團隊精神,比賽中常有激烈身體碰撞導致受傷,因此隊員間互助情感特別深厚。1970年代末,成橄隊員各自回系組建系隊,系際盃成為年度盛事,帶動校園橄欖球風氣。1997年全校多達12支系隊,使橄欖球成為成大代表性運動之一。

西格瑪社

該社原名火星社,1963年創立,1966年改名。追求靈性、知識,自由討論、思辨、分享生活、思想、藝術及人文觀點,具濃厚文藝氣息。1970年代中,社會政治氛圍轉變,新社員在哲學思想、政治認同上出現轉折,關注體制及社會公義等問題,與早期「老西格瑪」追求自我成長有本質上落差。1980年代後,該社積極投身社會與政治運動,與其他異議性社團目標與訴求過於類似,失去獨特性,在1990年中期無奈走入歷史。

成大山協

1953年救國團下設中國青年登山協會,至大專院校發展,成大於1955年成立分會。1968年登山協會裁撤,成大改組為成大山協,沿用至今。登山危險性高,故紀律嚴明嚴禁私自登山,行前研擬完善計畫經審核通過方能成行。山協畢業社友與在校社員多密切聯繫、傳承經驗、組團登山,向心力極強,是長久經營的關鍵。山協宗旨「......培養冒險犯難、刻苦耐勞…...」,如今環境雖改,堅挑戰奮鬥精神始終未變。

滔滔社

該社1960年成立,重視訓練學生表達能力,雖一度中止仍在2003年復社。其創社與1950年代工商管理系美籍教授帶動風氣有關,曾有英語會話、廣播、演講、詩歌朗誦、新聞、辯論、活動等組別,屬傳播藝術性社團。社員會前往駐防臺灣美軍飛官家中進行英語會話及文化交流。該社曾結合詩歌朗誦與舞台表演,1978年在中正堂主辦畢聯晚會,第一屆成大校園影展亦由該社舉辦。目前以辯論為主要活動,在各辯論賽中常獲佳績。

僑生羅浮群

羅浮群正式名稱為中華民國童子軍臺南市羅浮群第三團,1961年成立。除平時訓練與舉辦活動之外,當成功廳電影放映、大禮堂舞會、演唱會等需人力的場合,羅浮群便會協助檢查證件、維持秩序,接待長官、貴賓。該社成員清一色為僑生,是全國大專院校中唯一全由僑生組成之童軍團,突顯獨特性。其宗旨是「服務大眾及自我考驗,使青年人養成獨立堅強之性格」,主要包括野外求生、露營、先鋒工程等戶外為主之活動。

結語

學生社團組織長期發展,經歷不同時空背景,持續變動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以及日新月異的科技等外在因素,但始終沒變的是,學生們對時代潮流的關注與熱誠,才孕育出今日可見的多樣性社團。

三、社團之功能與意義

前言

大學社團歷來多由學生自發創立,種類多元、從動腦到四肢與汗水、從橋藝到天文、從電腦科技到環境保護、從校內到高山與偏鄉……等等五花八門。讓學生在專業的正式教育外,也能在學校的支持下,依各人所好抉擇,盡情揮灑,彌補正式專業教育之不足。

大學之社會責任

服務性社團之角色與功能

「大學的社會責任」近年來成為熱門的話題,實質論之並非全新概念,過去或許不擅華麗言詞包裝,卻始終存續在大學與社會間,此種知識份子自我的期許與理想,展現在學生社團上,尤其是服務性社團。

按成大社團聯合會之定義,服務性社團指「推展社會服務為目的之社團」,即活動非侷限校內,而擴及校外範疇,以服務為目的,自願付出不求回報,在服務過程中,跨出學校保護傘的舒適圈,接觸多元族群,與服務對象彼此學習、尊重文化差異,互動成長。

過去較具特色的服務性社團,如山地服務隊,深入偏鄉,以團康文教活動與部落拉近距離、交流關懷,並向外反映部落需求與問題。
成大服務團於新生入學時以板車協助搬運行李、西莎社協助入住宿舍服務,這類暖心服務,是老成大人共同的回憶,傳承至今。

目前服務性社團,含孩童課輔關懷、新生服務、校內活動支援、衛教、社區服務、鼓勵捐血等類。
其工作內容傳承不斷,消失社團也轉由性質類似者承續。從過往到現在,成大學生對自身的社會責任從未退縮。

非正式教育之功能

思辨與人格之培養

社團另一重要意義,是非正式教育對人格的形塑與能力的養成,多樣的內容,除可依個人興趣選擇,又可培養群體生活,應付多元社會、不同階層人士,學習啟發學生思想、提升處理事務能力。社團與課堂教育交織成完整的大學學習網絡。

社團成員間建立革命情感,能於其中尋得畢生好友,建立人脈網絡,共同開展人生。
如電機系校友分享,其內向木訥個性,因參與三民主義研究社接受思辨與表達訓練後,建立自信、學習猛進,性格改變,得以位居臺電管理高層。

菁英責任的自我體認

存在於1970至90年代間的遊子會,也頗能呈現非正式教育功能。此社團主要是製作與發行叮嚀卡、母親卡、父親卡等勸孝活動,並進行義賣,收入的90%捐助弱勢團體。

他們認為大學生屬菁英階層,為社會的一個極端,弱勢族群則是另一個極端,兩者資源相差極大,希冀以義賣濟助弱勢團體回饋社會。除了體現大學生的社會責任,通過勸孝與義賣的捐贈活動,也能達到品格教育的目標。

培養專業外知識與技能

此外如成大青年社,發行刊物《成大青年》,曾多次榮獲大專期刊比賽第一名,除寫作與鑑賞文字的能力外,尚習得排版、採編、美工等在正式教育中未必能習得的專業。從成青捐贈的文物中,可見其收集各種雜誌內頁合輯成剪報本,以學習職人製作雜誌時的技術手法與美感,轉化為自身的養分。

結語:社會責任之實踐

建校之初,社團以訓練強健體魄、團隊合作、培養專業知識不足為主。然因釣魚台事件,改寫了社團的篇章,在大學殿堂保護傘下的學生突然覺醒,對抗體制,而救國團則試圖導引這股情緒轉為對社會弱勢族群的關懷與幫助。得以讓學生在1970年代即體認大學的社會責任,並具體實踐。

四、社部場地之變遷

前言

校方提供空間給社部已統一均等為原則,然少數社團運作需求廣大空間方得以運作。社部空間如同社團成員的家一般,高度認同的社團,常是社員課後的最佳去處,彼此甘苦與共。

社團空間概況

校內社團場地變遷

1950年本校興建多功能之成功堂(今計中位置),後改設為電影觀賞、演講廳,於斜坡高起之座椅下空間隔間成社團的社辦。1960年以美援經費興建之舊活動中心(今數學館位置)完工,提供學生社團活動之空間,此時社團增長速度較慢,以文藝性社團為多。1970年代本校取得光復校區後,曾將原營區內營舍空間設為學生活動中心,建築形式類似於今之教官室。1982年光復校區新建學生活動中心完工,提供學生社團活動足夠的場地與設備,進一步促進了社團的發展。1987年解嚴之後,社團數量快速增加,活動中心漸不敷使用,導致數個社團共用一間辦公室的情況。2004年第二活動中心芸青軒啟用方舒緩。2008年,鑑於學生活動中心已顯老舊,校方決定整建並計畫搬遷社團,2009年起各社團暫遷於勝一舍地下室與各院系館等地,至2010年活動中心整建完成各社團才復行遷入。

校外社部空間

社團的社辦位於校內空間之外,因活動中心等校內空間不足或不敷使用,部分社團也會在校外另行發展。目前可考的社團個別發展紀錄中,成大山協便有商借青年路與東寧路附近之照相館空間作為社辦的經歷;遊子會則因卡片包裝與處理信件需較大空間,曾在育樂街租賃房間作為社辦;西格瑪社雖然有校方分配在活動中心的社辦,但對社員們來說,校外的「小屋」才是可以自在聚會的場所。他們認為大學生屬菁英階層,為社會的一個極端,弱勢族群則是另一個極端,兩者資源相差極大,希冀以義賣濟助弱勢團體回饋社會。除了體現大學生的社會責任,通過勸孝與義賣的捐贈活動,也能達到品格教育的目標。

結語

社團運作戰後由訓導單位輔導,而今已轉由學務單位輔助。除高度倚賴校方經費補助外,社辦空間更是必要條件。校方提供社部之空間,從早期成功校區 成功堂與活動中心,後轉至光復校區舊營舍,再至新建之活動中心,一度也曾在勝利校區興建二活,即芸青軒,後再度遷入宿舍地下室。也因空間的搬遷,致使許多社團的寶貴資料佚失,至為可惜。
 

年度 標題/事件/理念 地點
1933 1933年高專相撲大會優勝(若槻道隆相簿/成博典藏) 成功操場
1934 格致堂 格致堂
1937 1937年滑翔機社成立式(若槻尚子捐贈) 成功操場
1944 高工時期球技部橄欖球(兒玉孝男捐贈) 成功操場
1944 日治時期滑翔機社(吳永璇提供/機械系典藏) 成功操場
1949 工學院學生自治會(38級 李國璿) 博物館
1951 話劇表演(40級畢冊) 格致堂
1952 成功堂 成功堂
1957 成功堂 成功堂
1960 學生活動中心 學生活動中心
1962 成功操場 成功操場
1963 格致堂 格致堂
1975 中正堂 中正堂
1976 格致堂 格致堂
1976 1976年女童軍團畢業典禮服務(張玉釵提供) 中正堂
1976 西格瑪社海報(65級畢紀) 學生活動中心
1977 學生活動中心 學生活動中心
1978 成功堂 成功堂
1978 格致堂 格致堂
1978 1978年畢冊社團活動海報集錦(67畢冊) 學生活動中心
1980 成功操場 成功操場
1980 學生活動中心地下室柔道教室(土木系郭振銘提供) 學生活動中心
1982 1982年學生活動中心新建工程圖 學生活動中心
1982 1982年學生活動中心新建工程圖 學生活動中心
1988 1988年僑生童子軍團羅浮群(80級余信宏學長提供) 學生活動中心
1989 攝影社活動(80級許英華提供) 學生活動中心
1991 土風舞社活動(80級許英華提供) 學生活動中心
1992 1992年土風舞社活動 學生活動中心
2008 芸青軒 芸青軒
2010 成功廳 學生活動中心
2012 成功廳 學生活動中心
2013 芸青軒 芸青軒
2014 芸青軒 芸青軒
2014 成功廳 學生活動中心
2014 格致堂 格致堂
2015 芸青軒 芸青軒
2015 2015年社團資料展(吉他社) 中正堂
2015 2015年社團資料展 中正堂
2015 2015年社團資料展 中正堂